開放式系統互聯模型,簡稱 OSI 模型,是由國際標準化組織 ISO 提出的概念模型。這個模型將整體資料流程分為7個分層,越高層越偏向軟體,低層則偏向硬體。每個中間層為其上一層提供功能,同時自身功能則由其下一層提供支援,這種分層結構有助於理解和設計複雜的網絡通信系統
OSI模型將網絡通訊的七個層次按照由下至上的順序分別是:
比較 | TCP (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) | UDP (User Datagram Protocol) |
---|---|---|
特點 | 需要建立連接,通過三次握手建立 | 無需建立連接,直接傳輸數據 |
可靠性 | 提供可靠的數據傳輸,包括錯誤檢測和重傳 | 不提供錯誤檢測和重傳,不保證可靠傳輸 |
順序性 | 確保數據包按照發送順序接收 | 不保證數據包的順序性 |
重傳 | 自動重傳丟失或損壞的數據包 | 不執行數據重傳 |
速度 | 相對較慢,因為有較多的控制和管理 | 相對較快,因為沒有額外的控制機制 |
應用情境 | 適用於需要可靠傳輸和數據完整性的應用,如網頁瀏覽 | 適用於即時應用,如視頻串流和遊戲,速度至上 |
三次握手是在建立TCP連接時使用的一個過程。它包括三個步驟,用於確保通訊的可靠性和安全性。這些步驟是:
- SYN1(同步) : 使用者端向伺服器發送一個請求,表示希望建立連接
- SYN2-ACK1(同步確認) : 伺服器收到請求後,確認並表示同意建立連接
- ACK2(確認) : 使用者端收到伺服器的確認後,再次確認並表示可以開始通訊
這個過程確保了雙方都已經同意建立連接,保證資料在傳輸過程中不會丟失或混亂。
像 http, https, ftp ...等
這些七個層次合在一起形成了OSI模型,它提供了一個結構化的框架,有助於理解網絡通信的不同方面,並確保不同設備和協議之間的互通性和可靠性
DNS是一個關鍵性的應用層協議,它將易於記憶的域名(例如www.example.com)轉換為IP地址(例如192.168.1.1)
當我們在網絡上訪問網站時,我們的設備使用DNS來查找目標伺服器的IP地址,從而實現通信
DNS的工作原理是通過分層的分散式系統,使得數百萬的域名都能夠被有效解析
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OSI%E6%A8%A1%E5%9E%8B